一、公路货运安全趋势洞察与经济效益影响分析
(一)中国公路货运安全总体趋势
在监管标准与安全法规政策不断完善背景下,近年中国公路货运事故数量虽得到一定控制,但整体事故风险仍高发。截至 2019 年,我国百万公里事故数为 3.7 起,而美国早在 2014 年公路货运百万公里事故数已降到 0.1 起左右,且我国卡车司机死亡率常年在 1‰左右,与发达市场相比,我国公路货运行业安全管理提升任务艰巨。
(二)公路货运事故分布特点
- 时段差异:基于 G7 大数据平台分析,早上 7 - 9 点事故发生频率更高,百万公里事故数高达 4.7 起。因多数货运司机凌晨装车后连续驾驶至此时已疲倦,且恰逢通勤早高峰,道路车辆密度大增,综合导致事故高发。
- 道路类型差异:国道与省道事故数显著高于高速,但高速公路事故程度更严重。高速公路百万公里事故数为 1.9 起,国道高达 11.4 起,省道为 9.3 起,不过高速路段事故案均赔付额高出国道、省道 70% 以上。
- 风险差异度:事故风险差异度大,80 - 20 法则适用,前 10% 的事故贡献了 70% 的赔付金额,少量严重事故是车队 / 货运企业防范重点。
- 车队规模差异:中国公路运力结构分散,个体运营车辆占比超 65%,中小型车队千公里风险数高出大型车队 3 倍左右,反映出货运企业间安全管理水平差异大,中小型车队管理流程等不完善,行车安全系数低。
(三)安全风险带来的经济效益影响分析
在承运价格压缩、成本上涨压力背景下,安全风险加剧成本挑战。中国公路货运企业平均每年事故保险赔付额约 3 万元 / 车,严重卡车事故一次性损失可达几十万元,还涉及车辆、人员、货物赔偿及停运带来的收入损失等。事故风险也影响行业上下游经济效益,如保险公司因高事故率面临高赔付率,而良好的安全管理可降低事故赔付率,影响承保公司利润。
二、货运安全风险的原因分析
(一)直接原因:事故归因相关性分析
- 司机因素:基于 G7 平台大数据分析,公路货运事故中司机因素占比 37%,其中激进驾驶行为导致事故数量最高,占比接近 80%,疲劳驾驶为第二大因素,占比 15%。
- 装备盲区因素:占事故原因的 35%,大部分车队辅助设备装载率低,驾驶过程中右侧盲区(占比 42%)和倒车盲区(占比 32%)等易导致事故高发。
(二)管理原因:精细化运营体系的缺失
我国公路货运运力结构 “大而散”,大型货运企业市场占比较低,行业未进入规模化、集约化运营阶段,大量中小型车队处于低利、低效运营困境,缺乏精细化管理体系。
- 数据驱动管理方面问题
- 数据收集粗放,收集工具安装与使用率低,运营过程不透明,依赖司机经验,货车在途 “黑箱化”,难以追溯司机行为和设备情况,风险识别及事故责任归因不准确,缺乏即时干预手段。
- 缺乏运营分析意识和能力,未充分发挥数据价值,采集的数据未有效沉淀、解读并应用于事前风险预警等管理环节,管理水平低效。
- 企业安全意识及管理流程问题
- 不同车队安全管理制度差距大,如大型车队严格把控司机录取环节,录取率低,还基于历史驾驶行为分析对司机分级管理、配合激励与培训;中小企业录取率高,岗位培训不完善,从业环境不良,形成恶性循环。
- 车辆空间使用不规范、出车检查不达标、车辆养护不当等也导致事故高发,如部分车队扩大货仓空间挤占驾驶舱,小型车队未严格执行出车 “六检” 流程等。
三、行业建言
(一)短期建议:借力数字化技术,提升智慧安全管理水平
借助 IoT 物联网设备、大数据、AI 算法分析等数字技术赋能,加强主动安全管理能力,应用数据驱动管理手段于事前、在途和长期运营优化,建立智慧安全管理流程。例如国内某物流物联网平台服务商通过建模分级管理风险、为高危司机提供服务,助力快递快运企业降低事故率;国外某商用车主机厂车队数字化平台利用智能设备记录数据用于风险预警等,支持车队长期安全运营。
(二)中长期发展:完善精细化运营体系,推进风险管控措施落地
车队 / 货运企业应夯实安全文化建设,完善精细化管理体系,实现全运营流程在线化、可视化、透明化,配合多种手段严格执行,培养 “红线文化”。如国内某超大型物流企业建立安全管理体系并搭建智能监控平台;危化品行业某货主企业通过合作开发模型、采取管控措施倒逼安全文化建设;某全球领先商用车发动机制造商旗下车队管理平台通过多手段实现降本增效等案例体现了其效果。
(三)产业链共赢:加速上下游生态协作,共建行业安全管理体系
参考美国、欧盟等领先市场经验,公路货运行业安全水平提升需政府 / 行业协会、货主企业及技术服务商全面合作,构建政企数据共享机制,完善安全监管标准,加强上下游激励互助,推动行业精细管理和效率提升。